当前位置:人民权益维护网

上海长宁致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标杆城区

2021-03-26 11:14 记者观察网 点击次数 :

上海长宁致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标杆城区

10月13日,长宁区发布区域“在线新经济白皮书”。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13日电 (许婧 郑莹莹)在13日举行的2020上海“在线新经济”论坛·虹桥峰会上,长宁区发布区域“在线新经济白皮书”,到2025年末,努力实现在线新经济领域“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集聚10家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100家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营造1000个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推动1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集聚一批万亿级市值或估值的龙头电商平台,培育“五型经济”重要抓手,服务上海发展大局。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新闻社、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新经济·新动能”。

上海长宁致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标杆城区

  上海市长宁区区委书记王为人致辞。 张亨伟 摄

  “长宁的互联网经济发达,发展在线新经济具有良好先机和独特优势,目前已经集聚数千家在线新经济企业,形成头部企业彰显度高、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成长性好、优质中小企业活跃度强的生动局面,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上海市长宁区区委书记王为人在致辞中表示。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长宁区在线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中心城区位居第一,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约98%,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3/4。今年以来,长宁区在线新经济加速发展,1-8月相关企业实现全区税收80.9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35%,较2016年的21%提高14个百分点,体现出高成长性、高贡献度等特点。

上海长宁致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标杆城区

  上海市长宁区区长王岚作主旨演讲。 张亨伟 摄

  上海市长宁区区长王岚说,长宁区聚集的这数千家在线新经济企业,对上海全市互联网经济产值贡献达23.1%。全区拥有亿元以上交易平台19个,2019年长宁区电商平台交易额在全市排名第一,占全市总额的1/3以上。这些企业中既有互联网头部企业等“参天大树”,拼多多、携程、美团3家入选工信部2019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前20强、轻轻教育入选成长型企业20强;也有众多创新中小企业组成“茂密森林”,形成了丰富的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圈。

  企业结构方面,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日益壮大,5000余家互联网企业和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集聚长宁区,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运用程度显著提升。同时,长宁区还集聚了苏宁金服、易果生鲜、灿星、哒哒英语等4家独角兽企业,分众、明基电通、晨讯、瀚讯信息、神州数码等领军企业,形成了16个在线新经济企业系。

  王岚称,长宁区加大了包容创新的制度供给,推动形成长宁在线新经济发展优势。比如,突破现有体制机制,为东航食品创新实现全国首例“一址两证”,助力企业实现“空餐地享”,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企业的转产问题;率先出台区级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积极试点集群注册改革,探索网址作为经营场所等创新举措。

  王为人则指出,下一步,长宁区将继续围绕企业需求,加强“容缺、容错、容新”,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特色牌,以善改革、勇创新的奋进姿态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区;充分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节点作用,为企业配置使用长三角和国内外的要素资源、双向赋能供给和需求提供独特便利,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展现更大作为。

  当天,《长宁区支持在线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在论坛上首发。在支持新经济企业总部和优质企业发展方面,长宁区对新引进、迁入和存量在线新经济企业升级为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将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资助,对年营业额首次超过5亿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资助。对经市级认定的民营企业总部、民营总部型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资助。

  未来,长宁区将进一步引导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展览展示、研发设计、移动出行、远程办公、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居家养老等领域提供在线服务。对被国家、市级相关部门认定的产业领域应用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应用示范区建设主体,将根据市级扶持金额,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1:1匹配扶持。对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80万元资助,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新闻资讯 | 财经股票 | 军事武器 | 记者调查 | 科技新闻 | 数码家电 | 汽车资讯 | 群众来信 | 娱乐八卦 | 体育新闻 | 文化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