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中国经济应避免疫情冲击的长期影响
中新网上海5月22日电(记者 李姝徵 李佳佳)新冠疫情暴发,上海经济直面冲击。专家学者指出,应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的生存问题,改善预期、提振内需,避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表示,应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生存难”,避免疫情冲击影响长期化。 受访者供图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的核心地区,它的发散效应对整个长三角甚至于对全国都是有影响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盛松成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本轮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供应链阻塞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挑战,稳就业压力增加,消费恢复也可能较为缓慢。”
受本轮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海、深圳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中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
疫情造成的冲击,在近期的经济数据中已有所显示。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4月,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11579.3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2.6%;4月,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1364.17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61.6%。
盛松成表示,以上海为例,疫情管控措施对上海口岸集疏运能力形成制约,而上海周边的江苏昆山、苏州都是制造重地,经济影响甚广,这意味着疫情带来的外溢效应也会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供应链的影响。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枢纽,上海聚集了大量高端关键制造厂商工厂。以在产业链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为例,上海聚集了中国大陆的四分之一的集成电路产业。
“疫情不仅具有区域外溢效应,而且有时间递延效应。”盛松成指出,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方面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
主要企业停工反过来会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影响其生产网络中的诸多小微供应商。“作为中国制造网络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生命线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息息相关的。”盛松成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的持续,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着深层考验,导致消费潜力下降。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4月,上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2%。
盛松成认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
在此前提下,盛松成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有效配合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