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维权九成原告为职业打假人 法官:职业打假要有度
有法官认为,维权行为应该鼓励,但不宜滥用诉权
“质量不过关,但是懒得退了!”逛各大网购平台,这样的言论常常出现在产品评论区。不过,总有些较真的消费者,他们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立马取证、查找法律法规,甚至上法院“理论”!记者从广州多个基层法院了解到,近年来的消费者维权案中,超九成是“职业打假人”。
羊城晚报记者 化麦子 通讯员 刘佳星 杨婷 杨美满
案例:买袋紫薯索赔万元
家住广州从化的王先生,去年9月底在一家大型超市购买了一包紫薯,单价10元。吃完紫薯后,王先生拿着空空的紫薯包装袋及购物发票,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投诉举报:紫薯商品包装上印刷的执行标准“Q/LCXH0001S-2011”已过期!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后对生产厂家进行了罚款,还奖励了王先生300元。之后,王先生又到广州从化法院起诉生产厂家及超市,要求销售紫薯的超市退还其货款10元,同时要求生产厂家支付惩罚性赔偿款1000元,并赔偿其交通费、印刷费及精神损失8000元。不过法院对王先生后两项赔偿要求未予支持。
法官:职业打假要有度
近年来,像王先生这样的“职业打假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打假范围已从实体店扩展到了网店。
同样是在2015年末,广州越秀区法院也审理了一起消费者维权案件,原告张先生网购了一袋注明“开袋即食”的红枣,收到商品后却发现商品袋上显示的质量认证并未达到“开袋即食”的标准,张先生将电商平台告上了法庭,最终获赔500元。
审理此案的法官表示,近年来该院审理的因网购引起的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九成以上的原告都是“职业打假人”。
对于“职业打假人”越来越多的现象,有法官认为,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有利于净化市场、推动网购平台规范化。同时采访中也有法官表示,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应该鼓励,但是维权要有度,要以法律为依据。过头了,就变成滥用诉权,变成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了。
编辑:sfeditor3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法院频道官方微信和微博。

文章关键词: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 2025广西企业100强榜
9月29日,2025年广西企业家活动日活动在南宁市举行。活动主办方...
- 区领导调研重点科
今天(9月1日)下午,区委书记王平深入重点科技企业走访调研...
- 952家规上企业 今年
碲化镉发电玻璃产品。 2025年已过半,成都新型材料企业在生产...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
今年6月,历时2年打造的临沂钢投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完成调试。...